呷哺呷哺餐饮管理控股有限公司(00520.HK,下称“呷哺集团”)还没完全回血。
年报显示,2023年,呷哺集团全年实现营收59.18亿元,同比增长25.3%;归母净利润为亏损1.99亿元,较上年同期亏损收窄。
过去一年,餐饮消费复苏,上市餐饮企业业绩均有亮眼表现。但当同行海底捞与九毛九的净利润均显著增长时,呷哺集团却仍在亏损。
这是呷哺集团连续亏损的第三年。由于受到疫情和门店关闭影响,2021年和2022年,呷哺集团分别净亏损2.93亿元与3.53亿元。截至目前,呷哺集团3年累计亏损超过8亿元。
品牌体系与扩张策略之间的错位,是呷哺集团近年来业绩低迷的原因。随着餐饮行业进入新一轮残酷竞争,呷哺集团需加快业务调整速度。
图源:呷哺呷哺微博
湊湊卖不动
呷哺集团1998年在北京创立,前身是台商贺光启将“一人一锅”台式小火锅的模式引进内地打造出的连锁小火锅品牌“呷哺呷哺”。2014年12月,呷哺集团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并开启多品牌发展路线。
2015年,呷哺集团推出新式茶饮品牌茶米茶;2016年,呷哺集团推出中高端火锅品牌湊湊;2022年,集团又推出高端烧肉品牌“趁烧”。
截至2023年底,呷哺集团旗下营业餐厅总数共1098间。其中,内地的呷哺呷哺门店与湊湊门店数量分别为828家与243家。2023年,呷哺集团新开张186间餐厅,包括131间呷哺呷哺、48间湊湊与7间趁烧。同一时期,关闭了99间呷哺呷哺与15间湊湊。
过去一年,餐饮行业竞争激烈,消费者愈发关注性价比,呷哺呷哺与湊湊的人均消费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呷哺呷哺的人均消费从63.9元下降至62.2元;湊湊的人均消费则从150.9元下降至142.3元。
其中,中高端定位的湊湊受市场影响最大。尽管已经推出了小份菜以及更多价格优惠,但2023年,湊湊的人均消费价格仍高于海底捞(99.1元)与怂火锅(113元)。相应地,2023年,湊湊的翻台率仅从1.9微增至2.0,同店销售额增长率则为-9.7%。
定位相近的趁烧表现也并不乐观。
2022年,趁烧第一家门店开业之时,呷哺集团曾表示趁烧首批20余家门店将落户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未来三年门店数将突破百家;2023年3月,呷哺集团相关负责人曾对媒体透露,2023年趁烧计划开店30家。
然而,根据年报,2023年趁烧仅开店7家。3月初,据媒体报道,趁烧在2023年7月开业的广州天河城门店,将于3月底正式结束营业。年初,趁烧位于广州、深圳、上海与杭州的5家门店也先后关闭。
对比之下,主打性价比的呷哺呷哺经营指标则有所回升。2023年,呷哺呷哺翻座率从2.0上升到2.6,同店销售增长率为16.7%。
一场扭亏的硬仗
在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看来,呷哺集团业绩欠佳的原因在于品牌体系与扩张速度需要调整。
“前些年,顺应消费升级的湊湊在一线城市表现不错,于是进一步扩张。但湊湊定位较高,扩张速度过快,品牌收益的回报就不理想。再加上呷哺呷哺在品牌调整期,要关掉一部分过去开的旧店再开新店,关店的损失目前还没能消除掉。种种因素叠加,呷哺集团的业绩表现就不理想。”赖阳分析道。
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呷哺呷哺一线城市门店数量317家,占全部门店数量的比重最高,达38.1%;湊湊则在二线城市门店最多,数量为143家,占全部门店数量比重高达55.6%。
“在集团发展的第一阶段,呷哺呷哺在北京密集开店。推出湊湊后反响不错,于是加速前往二线城市开店。但事实上,二线城市对湊湊的消费力不足,呷哺集团的策略其实是欠妥的。呷哺集团还是应该稳扎稳打,相对平衡地进行扩张,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消费的水平拓张门店。”赖阳进一步指出。
意识到问题的呷哺集团已经开始调整门店扩张策略。
2024年,湊湊将暂缓对于二、三线城市的下沉步伐,新开店计划更多集中于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中较发达的城市及区域。2024年,湊湊计划在内地新开的门店数量为26间,其中包含上海3间、江浙两省6间、广东6间、北京3间及其他地区8间;呷哺呷哺仍将着力开发华东、华南市场,2024年计划开设不低于100间门店,新店翻枱率不低于3翻。
此外,呷哺集团还计划全方面降低门店造价与回本周期。
2024年,呷哺呷哺将推出快插式装修新店模型,节省新店交付周期,根据2023年已完成装修新店的资料,能降低造价工时10%;未来,湊湊的新店则将更聚焦于中等面积的餐厅模式。同时,湊湊计划将新店投资回收期由原来的14个月优化至12个月,加快资金回收速度。
等待呷哺集团的又将是一场硬仗。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今日热门